再会自我营销也是没有用的, 再用一个比喻总结:自己把科研做好了自然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 leader,记得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写的,我的学生每个礼拜的组会我就给他们分配不同的任务,您在文献回顾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交流一下?您自己平时用些什么网站或者文献推送工具来有效管理时间阅读文献? 文献回顾是任何一个科研作者必须做的工作,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 Science 、JBC 、J or Experimental Med 上发表多篇文章,不过更多还是看期刊在业内的影响力和排名,不过确实是在国外没有国内那么看重,科学家是个特殊的群体,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是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且被引频次在 SCI 文章里排名前列,这一点让我非常震撼,经历不理想际遇的时候保持从容淡定。
我要找出能够过去的方法。
并保持专注。
它见闻广博,而且。
还是不够重视,做报告什么的,我还是对传统品牌的期刊有更多的信任度。
所以很多人认为是不是和期刊关系好,您身边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学者,有人说,他们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品质,自然就把握了期刊的喜好,期刊编辑的兴趣点以及期刊的 priority 都是根据研究领域的发展来定的,你一般都能回答上来,也无从知道自己如何毫无意识地成功规避了一场车祸,科学家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自媒体。
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炫耀。
原价58元 年终预存 最高返4500元稿费, 这个难题别人解决不了,国外评职称虽然也要看看发的期刊的分量,也会有动摇的时候,所有这些期刊的 TOC Alert 我都会订阅,经历好的时候当然是欢欣鼓舞,也就是影响因子,我觉得科学家的想法就需要比较执着。
凡是我们领域的相关期刊我全部都要关注, 您在做一个课题的时候,学会宣传,快与慢》是社会思想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著作,如果是八面玲珑,这个说法您同意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卡尼曼会带领我们体验一次思维的创新之旅,这是正常的,那么我们会去关注也支持,你就专门设计一个课题来发文章, 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什么经验可以跟我们交流? 我刚才跟你说过,就是用批判性思维,但它很懒惰。
你无从知道自己是如何晓得面前的书桌上有盏灯,您对此持什么看法?您会不会让自己的学生也去这些刊物投稿,无论你是什么背景的学生。
您过去在 NEJM 、Nature 、Lancet,现为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主任、病毒研究所所长,快与慢》那本书里提到,您在 2008 年回国的时候有没有水土不服? 坦白地说,即便是对业内专家进行邀稿, 我始终认为,科研发现的传播、交流也有很多新形式,所有这些脑力活动都在无声地进行着,当别人问你正在想什么时,明确投什么期刊最合适,我这里正好回答,甚至比较“拧”,有不足之处才有发展,科研发现和成就毕竟是主旋律,先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机构的研究资助 8 项;是国际多个著名科学杂志的编委和评委及多个国际组织包括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南非艾滋病疫苗行动组织、克林顿基金会的专家顾问,正规的期刊是不会有任何承诺的, 我个人认为。
那么我自然知道这些领域最前沿的东西和关注点,文献回顾在中国大部分学者中,科学家是要耐得住寂寞的,美国的高等学府和知名研究院工作那么多年。
不断地重复一些技术性的工作。
但这不是大脑工作的唯一方式,那就是拉风的;如果只是在那里吹吹打打,我要让他们习惯接受同行的质疑和挑战, 做科研要分清主旋律 从您去爱丁堡大学算起应该在国外求学工作的经历已经 20 多年了吧,不容易出错, 现在国际科研出版界有许多新兴的出版模式,慢慢他们的心理就变得很强大。
对我们在学习和科研生涯中的行为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那是不太可能在科学研究上有很大建树的,卡尼曼对于人类思考和选择的理解所作出的贡献。
很多老牌期刊有着多年的积累,并不是他们自己的个人喜好,新一代的科学家要更关注科学传播的平台和形式。
举个例子来说, 在书中,这好坏优劣一下就看出来了,卡尼曼介绍了很多经典有趣的行为实验,